在奔流不息的澧水河畔,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艘身披红妆、巍然屹立的“石电号”取水船上。10月14日,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船身机组平稳启动,滔滔澧水通过巨大的取水口,经由管道奔腾涌入陕煤石门发电公司三期项目厂区。
战略抉择:从“固守岸线”到“拥抱江河”的成本突围
这条“生命线”的贯通,其背后是一场关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的深度博弈。据工程技术部负责人透露,在项目最初的蓝图——《取水系统方案优化专题报告》中,设计采用的是技术成熟的岸边固定泵房方案。
然而,在深入勘测和论证后,该公司三期项目团队发现,岸线复杂的地质结构将成为工程的“拦路虎”。建设固定泵房不仅意味着漫长的施工周期,更面临着基坑支护成本高昂、岩土施工风险不可预见等一系列难题,将直接冲击项目的整体预算控制。
面对挑战,经该公司技术团队联合设计院多方调研、多轮苛刻的技术经济比选,一个大胆的优化方案被提上日程:弃“房”用“船”,将固定的岸基泵站变为灵活的“石电号”取水船。
“这是我们做出的最关键也最正确的设计变更。”该公司总助康黄辉强调,“虽然取水泵船方案在前期设计上需要创新变更,但它完美地规避了复杂的地质难题,大幅削减了地基处理和高难度土建施工带来的巨额成本。”
根据详尽的方案对比,这一创新优化直接节约初投资1814.2万元,每年还可节省运行费用125.8万元,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其经济性、灵活性以及对水位变化的适应性,都显著优于原方案。
这一立足于技术优化和成本控制的战略性决策,成为整个取水工程的转折点,不仅节省了巨额建设项目投资,更缩短了关键路径工期,为该公司三期项目整体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日夜奋战:用汗水与智慧“打通”最后一段水路
方案的成功落地,意味着实战挑战的开始。从取水船到厂区的输水管道铺设与系统联调,是必须万无一失的“最后一段水路”。那段时期,项目现场成为了“不夜城”。
为确保庞杂的系统接口完美对接,水电、焊接、调试各专业组成突击队,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深秋的澧水河边,夜间寒意袭人,但工地上却灯火通明、焊花飞溅。调试人员对着复杂的系统图,一段一段地排查,一个阀门一个阀门地确认,反复进行系统消缺。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目标只有一个——必须让澧水清流安全、稳定、如期抵达厂区!”盛琪磊介绍道,“我们不仅要干好,更要干到最优。为此,电气专业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创新打造了首个10kV配电间示范区。这一举措不仅为系统送电筑牢了安全屏障,更成为‘石电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是这种日夜兼程、精益求精的奋战精神,确保了整个取水系统零泄漏、设备运行零故障,为通水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清流润泽,未来可期
如今,“石电号”的正式启用,不仅是分项工程的胜利,更是该公司在项目建设管理上勇于创新、善于优化、敢于拼搏的生动体现。它用实践证明了,通过精准的技术方案优化,完全能够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更经济的成本控制,打造出更高效、更灵活的能源保障体系。
这股由智慧和汗水引入的澧水,为陕煤石电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和区域能源安全,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水动力”。(王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