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飘扬的神州大地上,一家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正与国家的能源革命脉搏同频共振。
当国庆的旗帜在神州大地迎风招展,每一抹鲜艳的红色都见证着这个国家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征程。在陕西榆林的神府煤田腹地,府谷能源公司用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为这个伟大时代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从2008年10月挂牌成立至今,这家扎根能源富集区的企业,紧跟陕煤集团的步伐,从传统煤电起步,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以“风光火储”的协同发展,呼应着国家能源变革的坚定步伐。
征程同向,时代共鸣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源短缺曾是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几代能源人怀着“自力更生”的信念,筑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石。府谷能源的创业之路同样充满挑战。成立之初,正值煤炭行业周期性波动,依赖传统火电的单一产业结构让企业面临双重压力:环保要求日趋严格,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遭遇瓶颈。神府煤田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化石能源带来的生态问题与产业升级需求,恰好呼应了国家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时代命题。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府谷能源面临的挑战,恰似国家在能源自主道路上经历的转型之势。传统煤电机组效率有待提升、新能源稳定性不足、储能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难题没有阻挡府谷能源前进的步伐,公司以“一主两翼”战略为指引,坚定走向“风光火储”多能融合的转型之路。
绿色转型,数据说话的能源革新
如今的府谷能源,已经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展现了企业与国家能源发展同频共振的成果。
风光并举,绿色装机跨越发展
在靖边县的戈壁滩上,陕煤集团首个集中式大基地外送风电项目——王渠则100MW风电项目的风机巍然耸立。每年2.2亿kWh的发电量,可节约标煤7.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27万吨。这只是企业新能源布局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府谷能源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458MW,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3%,较“十四五”规划初期不足1万千瓦实现了质的飞跃。定边冯湾300MW复合光伏电站、旬邑200MW风电等项目多点开花,汉阴100MW光伏、长武100MW风电等项目稳步推进,企业正向着“十四五”规划末在建和建成新能源突破1GW的目标全力冲刺。
火储协同,传统能源价值再造
面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行业难题,府谷能源为传统火电注入“智慧基因”,践行着“老树发新芽”的升级理念。新元公司2×300MW机组通过煤泥综合利用改造,年掺烧低热值燃料比例超过60%,节约燃料成本6000万元。热电联产改造后,年降碳量达到21.32万吨。建设火储联调项目,采用“磷酸铁锂+钠离子电池”混合配置方案,实现毫秒级调频响应,机组日均调频里程达到3200MW,试运期间辅助服务费增长40%,为陕西“风光高占比,直流大外送”的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2025年一季度,企业风光火储协同发力,完成全年中长期签约电量64.93亿kWh,火电负荷率稳居全省统调电厂前列。
市场突破,能源服务开疆拓土
从“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展现了企业与国家市场化改革同频的智慧。榆林配售电公司全年售电逾45亿kWh,业绩稳居全省前五;电力现货交易增收1000余万元,累计交易绿证超过100万张。通过拓展电力运维、物流等“三大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并成功取得新疆、甘肃等地售电资质,打破了省外市场壁垒。数智集控中心与智慧售电平台的建成,推进智慧电厂和新能源场站无人值守,使企业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初心如磐,能源报国的时代答卷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点回望,府谷能源的转型之路正是国家发展的微观镜像。从依赖资源到拥抱绿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区域运营到全国布局,企业的每一个跨越都受益于国家战略的指引和市场改革的赋能。正如新中国用七十余年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府谷能源用十余年时间,在43%的绿色装机占比中,在21.32万吨的年降碳量里,在毫秒级的调频响应速度上,交出了一份能源报国的绿色答卷!
当风电叶片与五星红旗同频舞动,当光伏板映照出新时代的灿烂霞光,府谷能源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在陕西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45%的背景下,公司正以风光火储的协同之力,为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能源发展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风电叶片旋转不息,光伏矩阵静默生长,火电机组稳定运行,储能设备灵活调节——在府谷能源的生产现场,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多能融合的生动图景。正如国庆阅兵中各个兵种协同作战,府谷能源的“风光火储”协同体系,也在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