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元公司电厂厚植“四种经营理念”,通过精打细算的管理智慧、持续革新的技术创新,在水资源管理与成本管控的深度融合中,交出了一份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发展答卷。
水是电力生产的“血液”,也是精打细算的“关键账”。新元公司电厂自投产以来,便构建起从源头把控到末端复用的全闭环节水体系,让每一滴水都在循环中实现价值最大化。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两套处理装置同步投运,成为绿色发展的“第一道防线”。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深度过滤等多道工序达标后,并非简单排放,而是反哺至工业废水清水池,与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形成“接力”,最终汇入辅机冷却水系统,完成从生活用水到生产用水的“华丽转身”,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闭环管理。
在此基础上,聚焦工艺升级与资源循环两大方向,持续拓展节水空间。建设沿隙水收集池与消力水池,让昔日“随雨而逝”的雨水有了“用武之地”,通过雨排系统的精准引导,雨水经沉淀处理后到达高含盐水池,用作灰硫卸灰,替代传统工业用水,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量。
循成本管控的“巧思”,让每滴水的成本得到极致管控。针对凝结水精处理中H-OH树脂混合粉成本偏高的行业共性难题,电厂化学技术团队没有简单“砍预算”,而是从流程优化入手,将双台设备并行运行模式调整为单台设备精准运行,通过细化水质监测频次、优化再生剂配比,在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将运行周期从原来的30天延长至36天,单周期耗材消耗减少近25%。预处理系统的双介质过滤器,原本设计168小时需再生一次,每次再生消耗大量清水。化学主管通过反复试验,调整反洗强度,将运行周期逐步延长至200小时,历经多次实践检验,出水水质始终稳定达标,制水成本显著降低。
在系统性节水的版图上,更有“点石成金”的创新实践。机组排水槽曾是水资源浪费的“痛点”,雨季因水位过高造成浪费,新元公司电厂通过研究探讨果断加装专用管道,将排水槽水源引入水处理原水池,一举破解了雨季供水波动难题,更实现日均节水300吨。而对煤矿疏干水的规模化回收,则成为降本增效的“重头戏”,通过疏干水管道将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疏干水引入电厂水处理系统,月回收量近3万吨,疏干水的回收成了节能的重头戏。
从管好“每滴水”到算清“每笔账”,新元公司电厂正在“紧日子”的坚守中,用精细化管理激活着资源潜力……(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