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七月,地面温度直逼40℃。陕煤信电公司燃料验收机房外,运煤火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而机房内,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温控战”正悄然打响。
“36℃、37℃……”巡检员何建文盯着机房温度计,眉头渐渐拧紧。作为燃料验收系统的“神经中枢”,这里的10多台核心服务器对温度极为敏感,一旦超38℃的临界值,轻则数据传输延迟,重则导致整个验收流程瘫痪。而此刻,空调出风口吹出来的风带着明显的暖意,墙上的指针仍在倔强上跳。
“必须在火车进厂前搞定!”何建文迅速排查——外机滤网被厚厚的柳絮和灰尘裹成了“灰黑色棉絮”,散热鳍片间还卡着不少杂物。他徒手清理掉表层柳絮,尝试重启空调,可压缩机只发出一阵沉闷的嗡鸣,冷风依旧“缺席”。
“李师傅,燃料机房空调急修,我刚申请好了临时检修票,火车还有半小时到厂!”何建文的电话直接打给了空调维护班。挂掉电话,他转身从质检仓库找来了一台风扇,对着服务器机柜形成“风幕屏障”,同时紧盯后台数据监控屏,确保当前传输的几车煤数据平稳落地。
18分钟后,空调维护李师傅便带着工具包飞奔而至。“滤网堵死导致压缩机过载,得换滤网加润滑!”两人默契配合,何建文递工具、递水,李师傅拆外机、换滤网、测线圈电阻,汗珠顺着安全帽系带往下淌,在地面晕开一小片水渍。
“嗡——”随着压缩机重新启动,一股清凉顺着管道涌入机房。何建文看了眼表:15时28分,距离火车进厂还有2分钟。温度计指针稳稳回落到26℃,服务器各项指标正常。
此时,火车鸣笛声刺破热浪,燃料验收系统自动弹出列车信息,称重数据、采样信息……一连串数据在燃料管控系统上呈现。何建文抹了把脸上的汗,抬头望见窗外,第一列运煤火车正缓缓驶入重车线,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沾着灰尘的安全帽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这场历时40分钟的“温控战”,只是陕煤信电人夏日保供的一个缩影。从机房到现场,从设备到数据,正是这一个个精准处置的“瞬间”,织就了电厂燃料供应的“安全网”,让每一度电的生产都有了稳稳的支撑。(李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