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庄风电场,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风机之间,用数据丈量效率,用创新破解难题。府谷能源榆林配售电公司王鹏以“度电必争、毫厘必较”的执着,在优化风场运行、攻克技术瓶颈的赛道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三项创新成果累计为公司增效近百万元。
精准降耗:巧调SVG,年省电费50万。无功电量产生的力调电费一直是风电场的“隐性成本黑洞”。他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带领团队扎根现场三个月,分析上千组风况数据,建立SVG设备动态响应模型。通过反复模拟验证,他创新提出“分时段动态无功补偿”策略:在风速波动大的时段自适应调整SVG参数,在电网负荷低谷期优化设备启停逻辑。方案实施后,风场功率因数稳定在0.85以上,全年预计节约无功电费40万-50万元。“这就像给风场装上了智能节能开关。”同事们如此评价这项“四两拨千斤”的改造。
追风寻效:0.1度偏差里的亿元密码。“风速曲线吻合,为什么发电量有缺口?”带着这个疑问,他连续20天驻守风机塔筒,比对运行数据库,最终从毫厘之间找到症结——部分风机对风角度存在细微偏差。面对这个行业共性难题,他联合主控系统专家展开攻关,实时校准偏航角度,让机舱的中轴线与风的偏差几乎在0度左右。当1.6%的年均增幅换算成具体数值时,全场风机相当于多发出可供2000户家庭使用一年的清洁电能。
度电必争:让沉睡的设备“聪明”断电。“油泵空转一小时,就是20度电的浪费。”他在巡检中发现,部分风机在无风状态下仍维持辅助设备运转。他创造性地提出“风速-设备联动控制”理念,通过重构PLC程序,使冷却系统在风速低于切入值后自动进入休眠模式。为确保安全,他与厂家工程师进行数轮技术论证,在控制逻辑中嵌入三重保护机制。这项改造如同给设备装上“智慧大脑”,年节约厂用电13万度,更带动全场掀起“度电挖潜”行动热潮。
从捕捉数据微光到点燃创新火焰,王鹏用“工程师思维”破解效益密码,以“匠人精神”守护绿色动能。当问及工作秘诀时,他抚摸着风机塔筒上的铭牌说道:“每一台风机都是会呼吸的生命体,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风的语言。”在这位追风者眼中,提升的不仅是1.6%的发电量,更是奔向“双碳”目标的坚定步履。(李博)